这是去年我在 COSCUP2015 的演讲,原题《庄子哲学与开源社群治理》,后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 SFD(软件自由日)活动中又讲了一遍。中间一直有朋友想让我把此演讲整理出来,或者想找演讲视频(貌似 COSCUP 那场并没有录下视频,也没有录音)。后来本想自己花时间整理,因为各种私人事情一直拖延,结果竟然拖延了近一年之久……其实社群治理,无论是开源社群还是其他社群,治理的方式方法,注意事项和成功案例,早就有各种著作介绍。即便是开源社群治理,也有很多经典书籍,两年前我曾整理过《理解开源,必读的“四书五经”》,都是前人写过的经典。不过我写此文并非简单提炼,或推翻前人经典,而是希望借由《庄子》的哲学阐述我本人理解的自由开源社群治理之道。 《庄子》的一些哲学理念比较“玄”,此文力图不引入“玄”的部分,更多关注对实际开源社群治理的作用。希望此文可以给在开源社群迷茫,找不到定位,不知如何贡献不知如何治理的朋友,指明一点点方向吧。 注:此文在演讲的基础上,有所增改。
缘起
高中时作为语文课本的必读篇目,曾学习过《庄子·逍遥游》的节选,当时就很喜欢《庄子》的思考方式和那种大器的文辞风格,后来曾翻看一些面向中学生的庄子浅解和寓言故事等等书籍。慢慢了解到平时我们生活中常出现的成语、典故很多都出自《庄子》,比如“螳螂捕蝉”、“游刃有余”、“井底之蛙”、“螳臂当车”……等等。其行文风格,以及辨证的思考方式也对我有一些影响。不过后来就没再深入学习,毕竟三分钟热情嘛。 后来,近年看过一些文章引用了庄子的寓言故事,讲述庄子对自由主义(我信奉的哲学思想)的阐释。无意中想到,是否可以将庄子哲学和他对人世间的理念用在开源社群治理呢?《庄子》作为一本哲学和文学著作,对人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财富。将庄子哲学用于开源社群治理,显然并无不妥,更重要的其实是用庄子的一些寓言故事,融会我本人对开源社群治理的理解和感悟,阐释开源社群治理之道。运营开源社群的“道”
先说我们熟悉的运营方式,很多人认为要想让开源社群发展壮大,需要号召更多人贡献参与其中,更多有识之士一齐共治,最终达成共荣的开源盛世,简单说就是三个词“贡献·共治·共荣”。看上去好像前景很美好,一切都是那么的必然而通达,说实话几年以前我也一直都是秉持同样的理念,不论是参与还是治理开源社群。可是,随着观察到的矛盾情况越来越多,社群里的问题暴露越来越多,难免会对这套理念产生质疑。这样的理念究竟错在哪里?欠缺了什么呢? 很显然这是只关注宏观构想,而忽略实际困难,忽略每一个开源参与者的个体诉求,凭空画了一张大饼而已。很多时候为了让“共荣”实现,不得不祭出一些手法,导致很多参与者的热情锐减,项目或社群很快失去活力而死掉。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,靠“贡献·共治”都不能完成,于是最终的“共荣”就只能是一句空话。 所以最后我提出三个词“自私·自治·自由”,并不是说前面的提法是错的,而这三个词恰恰是前面三个词的先决条件:只有“自私”(这里不取贬义,保留中性词),即满足自己需要为前提,才能贡献更多。正如 Eric Raymand 在《大教堂与市集》一文中说,像 Linus Torvalds 开发 Linux 内核这种行为是“挠到了自己的痒处”(scratching personal itch),满足了自己需求的同时,也恰恰满足了更多人,很多开源贡献者的行为都符合这个规律;另一方面,共治的前提是自治,只有每个社群每个人,都治理好自己社群,不倚赖不做伸手党,这样才能空出余力协手共治,否则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好,怎么可能参与协作?而过度依赖别人除了增加其他人的工作量,更增大人际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;同样的,只有自由才能最终共荣,每个人在社群中都能享有自由的权利,不受压制不受封闭,也尊重每一个人自由表达,自由参与的权利,只有这样社群才能更多人愿意贡献其中,更多人愿意协手共治,共荣的局面才会最终到来。 这就是开源社群之“道”,我是如何想到上面这一段的呢?就是这两年重读《庄子》时品味出来的。下面容我慢慢解析。道的理念
没有得道的时候,我会很赞同“贡献·共治·共荣”,甚至为其摇旗呐喊,而当我参与更多开源社群,特别是在社群中做过组织者以后,发现以前的想法是多么局限,正所谓“不当家不知柴米贵”啊。“道”的理念是很重要的,无论对组织者还是参与者,一旦遵循“道”都会很轻松。 那么,“道”是什么呢?先不妨来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——庖丁解牛。这个故事人尽皆知,不再罗嗦,里面有一句话: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——庄子·养生主其实这句话就已经将开源社群里的道说明白了,就是围绕开源技术(或许是某个具体的项目)的一种规律。庄子在解释道的时候还说
“无问其名,无窥其情,物故自生”
,也就是说,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人是很难改变固有的规律,只能顺应。演讲的时候我讲了庄子的两个寓言故事:鲁侯养鸟和拊马不时。 《鲁侯养鸟》的故事很简单,大意是鲁侯偶得了一只名贵的鸟,他给鸟奏乐,给鸟吃人间美食“太牢”,结果让鸟每天都头晕不安,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。庄子则感慨:
此以己养养鸟也,非以鸟养养鸟也。——庄子·至乐《拊马不时》也很简单,说的是一个人很喜欢马,用上好的竹筐装马粪,用各种漂亮贝壳装饰的容器装马尿,突然一只苍蝇骚扰,把马惊了,不仅踹伤了主人,还挣脱韁绳跑了。庄子又说:
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,可不慎邪! ——庄子·人间世上面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,运营开源社群不能像鲁侯养鸟那样,用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上面,而要尊重社群自身特点;同时还不能像拊马不时里的马主人那样,对社群过度管理,因此这样就引出下面的两个话题。/
自由开源社群的特点
首先来看看,自由开源社群都有什么特点。- 道和技的完美结合
- 开源社群具有草根性
吾将曳尾于涂中。——庄子·秋水好吧,让我们向那些“曳尾于涂”的开源大牛致敬!
- 开源社群是自组织的
- 自我完善的道技结合
- 自恋的草根心理
- 自组织的社区形态
如何运营和参与?
已经熟悉了开源社群的特点,那么就可以来探讨如何运营开源社群了。- 社群规模不要贪大
覆杯水于坳堂之上,则芥为之舟,置杯焉则胶,水浅而舟大也。风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。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,而后乃今培风…… ——庄子·逍遙遊道理其实很简单,规模变大以后,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就大幅增加,在这方面必须量力而行。也许运营一个100人以内的社群,仅需管理大学社团的能力和三两人的小团队协作就行了;可是一旦社群规模上千,也许就需要建立基金会,需要更多赞助商,需要层级化的管理或更深入的思想。另一方面,不同规模的社群,也要根据自身规模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。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社群,没必要特意搞基金会(除非在资金上确有必要),或使用复杂的层级管理方式,显然平面化的管理更有利。 可是很多小社群,总是梦想着要做大,或者有些已经很大的社群在一些名利的诱惑之下,希望可以变得更大。贪图过大的社群规模会让管理变得苦不堪言,超过运营能力的规模,势必会成为一种拖累,让运营者的精力消耗在无畏的人际处理,而不是处理项目相关的问题上。 与此同时,也要着力在社群成员的“转化”上下功夫,也就是比如也许一次活动来了很多新手,而这些新手能否转化成为社群的贡献者,有多少可以转化,也就是“转化率”的问题。“转化”是从商业技术社群的运营上借来的概念,这里不赘述了,若有可能我会再撰文详述。
- 自治无为,自我负责,激发社群自组织活力
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——庄子·逍遙遊刚才已经说过了,成熟的开源社群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,激发社群的自组织能力是关键的。而一个不成熟的社群,还能运行下去,往往因为有一个强力的领导者,也许其技术很强,也许其能力很强,而同时社群成员则往往很弱,什么事情都要靠该领导者的发号施令。这个强力的领导者,在集权的同时,也剥夺了社群成员自治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自由。这样越俎代庖的治理方式,会直接导致社群容易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,比如办一场大型研讨会、分享会等等,但却无法办好常规化的社群运营,无法真正推动社群价值的释放。这样的社群长久下去一定是很快失去活力,慢慢在整个开源生态中边缘化。 那么要怎么激发社群的自组织活力呢?这就首先从培养每个成员的自治能力开始,只有人人自治,每个人履行开源社群成员的职责,才能更好的推行社群整体自组织能力。也就是为什么先有自治才有共治。我们做好了自己的事情,就无瑕管别人了。
古之至人,先存诸己,而后存诸人。所存于己者未定,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! ——庄子·人间世同时,社群运营和发展规划的时候,也要考虑到满足成员的个人的需求,社群的未来规划规划能否挠到社群成员的痒处,社群成员能否与社群产生强联结(bond)。所谓“粘性”就是如此,“粘性”也是社群经济时代,常常听到的一个词,也是借用过来的概念。成熟社群的管理者,常常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,常常会被社群既有规律推着走的错觉。所以说“无为”,并不是什么都不做,那是“不作为”,而是不刻意为之,放手让社群自组织的活力推动社群的自然发展吧。
- 见利不忘初心
(螳螂)见得而忘其形,(黄雀)见利而忘其真 ——庄子·山木在利益面前,谁能不动心,但若是一直追求利益,被利益捆绑住了手脚,在开源社群中的动作就一定会走形,一定会偏离之前的方向,偏离创立社群的初衷。也会因为被名利所累,而犯下错误,会被利益引导,甚至成为商战上的炮灰。相关内容,可见2014年年底时的采访稿整理《对开源社区中商业参与的思考——答中央民族大学范小青教授的采访》。 其实如果是大企业的利益,也就罢了,对社群诱惑的能力比较小,而作用比较大而且诱惑巨大的则是政府的政策。特别是最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民族主义国产大潮,“自主知识产权”等等。在这方面我不能说那些追求民族软件的人不好,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,不要忘初心,如果你的初心就是要做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某某软件,比如中国人的操作系统,中国人自己的芯片云云,这都没什么问题。可初心如果只是团结一众热心人,开发一个自由的操作系统,那么在受到民族主义蛊惑的时候,一定会丢弃原有社群基础。而失去社群的支持,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力量,这样的项目最终只会慢慢死掉。
-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联结
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 ——庄子·大宗师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不能是相濡以沫的。一个自由的人,也就是有能力选择,又有能力负责的人,是不会依赖和捆绑住别人,也不会满足于“相濡以沫”这种最低生存需求的,一定会有更高的需求,更大的发展诉求。这是社群能够满足他的,否则他就会离开和抛弃现有的社群。 因此对于社群运营来说,要构建尽可能平面化的自由联结,同时挖掘和培养社群成员的自由精神,自治能力和自主性,增加自由人之间联结的机会,比如举办常规活动,在增进社群成员之间粘性的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新人加入。
- 放大格局,不做井底蛙
大道至简
好了,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,不妨用一句话来总结,运营和治理自由开源社群的道究竟是什么: 自由人在自由联结中的无为之治 自由人,表示的是社群里的成员都是能够自主自治的人;自由联结上面也已说过,就是平面化不依赖他人的绑定(bond);无为之治,就是发挥社群的自组织活力,顺应和迎合这种活力不刻意为之。 因此只要遵循这个道,运营和治理自由开源社群就不是一件难事,而是在平时的一种惯常所为。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迷茫中的人,提供一些小小参考,也希望可以和各位在开源大潮汹涌的江湖中,一起守望相助。via WordPress http://ift.tt/1P8AmR7